IM平台电竞行业与爱豆行业作为Z世代最具代表性的两大潮流,近年来频繁交汇。此前,国内已有部分电竞男选手参加选秀节目,如司马光、诺言等,他们借此收获了一波流量与关注,而从男团或女团成功转型为职业选手的案例仍属少数。
7月24日,日本偶像团体SKE48宣布组建无畏契约女子战队,并与名古屋地方政府合作,计划以此推动电竞文化发展。官方将其定义为“Z世代文化与地方产业结合的新模式”,特别强调希望“打破电竞男性主导的刻板印象”。
这套叙事看似积极,实则也引发了不少质疑。说实话,笔者看到新闻的第一反应是:如果她们参与其中却没时间认真训练,会不会反而对本就生态薄弱的女子电竞造成不利影响——毕竟,电竞和偶像都是高强度、高专业性的行业,同时兼顾二者的可能性很低。尤其在资源、训练和时间都有限的情况下,这类跨界容易被视为一场表演。
电竞的职业化程度很高,并非可以兼职的副业。即便是青训选手,日常也需高强度训练、战术复盘与团队磨合;顶尖选手日均训练时间甚至超过12小时。而偶像行业的行程同样密集,巡演、录影、粉丝活动几乎占据全部时间。若无法全身心投入电竞训练,比赛表现自然难以保障。
但进一步思考后,我反问自己:为何男选手参与综艺或男团再来打电竞时,大家只是看热闹;而当女团成员打电竞,质疑却直指整个女子电竞生态?
这背后,是社会对女性的压迫,是电竞行业对女选手专业性的怀疑。一旦她们拥有偶像或娱乐背景,便容易被认为“不够纯粹”“不够专业”。相比之下,男选手参与综艺虽然也有争议,但公众多将焦点放在个人行为上,鲜少上升至整个行业或性别群体,而当女团成员涉足电竞,却被视为扰乱行业秩序。
女子电竞尤为艰难——机会更少、路径更窄,且承受更多外部审视。少部分女选手入行,也有战队空缺或薪资吸引的原因,这是结构性的行业问题。但如果仅因“偶像效应”便全面否定女团跨界的可能性,我们是否也默认了女性必须更纯粹的不公标准?
说到底,偶像跨界是否影响女子电竞的形象,关键并不在于她们是谁,而在于大众如何看待她们是谁。当偏见已经存在,我们是否也在不自觉地站在了它的一边?
最后回到SKE48事件本身,按照官方说法,当女团组建电竞战队,是否真的有助于打破性别刻板印象呢?目前从官方宣传物料来看,SKE48强调的是“女性身份”而非“竞技能力”,突出的仍是“女团出战”而非“选手训练”。若无法以职业标准训练与参赛,不但无法推动女子电竞发展,反而可能加深“看热闹不看操作”的大众误解。
若SKE48真想在电竞行业深耕,不妨与专业俱乐部长期合作,聘请教练、建立青训机制,用实力回应质疑。官方自己也提到,加入电竞行业的灵感来自无畏契约改变者赛赛道的巨大增长。
我们理解在名古屋亚运会临近之际,地方政府希望借此宣传,尤其日本偶像文化本就具有地域特色。但若仍是在“女爱豆”的名头下比心、wink,吸引来的恐怕是更多带着偏见的目光。
亚运电竞项目是行业迈向主流的重要节点。与其依赖短暂的“明星效应”,不如投资青训体系、女队扶持计划,真正推动女子电竞的职业化发展。女子电竞不应只是营销噱头,更应拥有真实的职业路径和公正的评价体系。
最终,我们应当问的不是女团能不能打职业,而是为什么一提女团,大家就默认她们“不专业”?真正的问题,不在于跨界,而在于我们早已默认了性别化的双重标准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比亚迪,7月销售超34万辆!理想汽车:交付超3万台!蔚来交付超2.1万台,吉利汽车也公布了
“最帅体育老师”走红,高颜值引发学生尖叫,被迫从高中调岗到初中,家长:应该去教小学
NS2 发售 7 周销量突破 600 万台 / 《战地 6》8 月公测
《编码物候》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